到尧时,先民大进步了,已经能掌握太阳的运行周期,于是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;又以月亮的初现为一月的开始,叫作“朔”日,一年十二个月,十二个月多出的时日,积累二三年后加闰月,而定四季——这一进步,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根本,远比秦始皇的业绩伟大得多了。
由于先民的领袖们能根据天象,指导社会生产和安排人们生活,人们便认为他们是代表天意行事。因此,就对尧舜禹这样的领袖产生了无限的敬慕和景仰,就用太佃(即日)来歌颂他们,称他们为帝尧、帝舜、帝禹。
由于这一进步,人们能把握天时季节规律,所以尧舜禹时则把一年的开始提到相当于今农历的正月初一日,这在历法上的月建叫作“建寅”。这种根据天时,结合人事和农业生产而定的历法,最符合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和生活安排,所以至今农村还是按农历时间进行生产运作,就可知其影响之深、意义之大了。